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二泉映月



 
廣東省陽西縣淨業寺四大天王昇座
 
暨《太華苑》奠基典禮
201231012三天二夜

體驗寺院生活,早晚功課、吃過堂飯、普佛、供齋。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嚐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
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
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
二胡藝術的表現力,
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賞析
熟悉的樂曲,彷彿把我們帶入了山水秀麗的江蘇無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展現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麗的景色。伴著泉水的湧動,這支婉轉的樂曲又彷佛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曲子的作者名叫華彥鈞,出生在江蘇無錫。他對民間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從小就學了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十五六歲時,已成為當地一名出色的樂師。而他三十四歲的時候,疾病使他雙目失明了。貧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頭,生活極為艱苦。但他骨氣剛毅,從不乞求別人的施捨,而是以賣藝為生。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長期生活於社會的底層,有著鮮明的愛憎,他曾編演過許多樂曲,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二泉映月》。由於他生活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他也曾編演過許多諷刺性的樂曲,向邪惡勢力挑戰,如《聽松》《漢奸的下場》等曲目,表達了他對日寇及漢奸的極大的義憤,而他因此也成為了反動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 1947年,阿炳遭國民黨毆打成疾,被迫停止了賣藝生活。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阿炳終於盼到了全國的解放,他的藝術生涯也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採訪了阿炳,並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他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製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於他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竟於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二泉映月》作為他僅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據說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 '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楊先生脫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 '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裡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 '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就這樣,《二泉映月》流傳了下來,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 《二泉映月》以一種抒情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無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彷彿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說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著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傾訴著……   可以說,這首曲子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它不僅在國內深得人民喜愛,也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以它深沉、悠揚而又不失激昂的樂聲,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徵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徵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徵爾並沒有說什麼。第二天,小澤徵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薑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 《二泉映月》自此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讚譽。




回國內數天

祝網友愉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