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開心好簡單






一條毛巾

一個波波

已經玩得好開心



 
 

















有咁多朋友仔玩更開心









 



小葵問:點解人會時常唔開心?

爸爸答:因為人類貪婪不知足。

六欲、七情、八苦 ..... 逃不了!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無米樂



今天剛看過 DVD 無米樂

無米樂的故鄉: 菁寮

75歲種稻阿伯說: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

有時候颱風來侵襲,農民是無法抵抗。

禪---就是不讓你反抗,你甘心忍受,農民都是如此忍受。

像和尚修禪---靜靜的坐,靜靜的修,農民的勞動就是默默地修禪。

無米樂,就是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






06年9月下旬,

到湖南隆回市山區探訪,

種稻米人很多時沒米吃,只吃地瓜。

感受到農民無米樂的心境!



正是秋收時節,
沿途拍下些山區農民生活。
 
 
 
 山區農田晨曦
 
 


  
 

農民正在收割
 







 


 
  
 






 



兩婆孫等家人耕作後回家

 
 
 
   
看這燦爛的笑容,原來是見到兒子回家!
 



什麼是玩具?不知道............娛樂就只是玩泥沙!  



 
 


近日落時分,孩子們和家畜都趕回家。
 




這老伯整天上山,才收割這擔老蕃薯藤,價值只是三兩元。
 
 
 
  

不到三歲的孩童也知愁滋味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讀書樂







多年前到湖南山區助學行,


與視察學校殘破情況,以便改善



看到孩子們很努力讀書,


相信部份現在已投入工作,


庭生活已有所改善。


您們別忘要懷著顆善良的心去助人!





 















 











昨夜亭前葉有聲

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

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

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意難忘



 
近幾月來網友常問為什麼唔見小白

因牠已不須我照顧回所屬的家







兩年幾來這些日子裡共渡開心與病苦












也伴著小葵成長






已不再是您的避風港矣

好好照顧自己呢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青山禪院



 

十一 月十ニ日   晴

爸爸同我去行青山

沿途很多佛教道場

















爸爸行快些喇

見到青山禪院呢








小葵第一次來

影多幾張相先

















青山寺位於屯門,又名青山禪院,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據考證應為香港佛教發源地。而青山禪院最早期的歷史在1464年的《東莞縣誌》及1688年、1819年的《新安縣誌》中有所記載。

於五世紀時,屯門為屯兵之地,外國人士均需經此登岸辦理手續,地點可能是今日之舊墟。 佛教自吳(222-280)及劉宋(420-479)兩朝之間開始從東南亞傳入中國。在五世紀中葉,一位法師在此登陸,傳說他具神力、乘坐木杯渡海,故稱「杯渡禪師」。由於當時軍營內沒有僧人主理宗教儀式,所以杯渡禪師留下,並隱居於離軍營較高的山中。因此,青山寺的位置,就是香港佛教的發源地。

杯渡禪師在屯門留下,於晚年返回東南亞終老。在七世紀時,相傳達摩祖師亦曾到訪此洞,所以岩洞成為附近佛教教徒之重要朝聖地。

青山禪院創建於1,500年前的東晉末年,亦是「新安八景」之一的「杯渡禪蹤」所在地。自創建以來曾多次易名,包括以「普渡寺」、「斗姆宮」、「杯渡寺」、「杯渡庵」及「青雲觀」等。該寺的重建,亦與杯渡禪師有關,據中國古籍「高僧傳所載,杯渡禪師劉宋時期的人,相傳他歡喜坐一隻大木杯雲遊四海,故名「杯渡」。

最初的「青山禪院」,衹是一塊岩石及一間茅屋而已。「青山禪院」內,有一個「杯渡岩」,是一個大岩洞,岩洞內有一平石,是杯渡禪師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洞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廟,廟額書「杯渡禪師」四字,這就是最初的「杯渡廟」。小寺廟旁邊,尚有一座1,000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據說是由杯渡禪師 的徒弟所建,並搭茅屋於岩洞前,作為寺廟。到了唐朝末年,廣東省裡的小諸侯國稱南漢,當時南漢帝於大寶12年(969年)封「青山」為「瑞應山」,並命人雕塑杯渡禪師的神像,在山上供奉,開始建一間「杯渡寺」,這是「青山禪院」的前身。其後曾多次重建。

1829年屯門陶氏族人在「杯渡岩」附近興建青雲觀。自1914年青雲觀委任陳春亭為主持後,本信奉先天道的陳春亭開始收購附近土地及準備擴展道觀,在1918年,陳春亭中途歸依佛教,遠赴寧波天台宗諦閑法師座下出家,受三壇大戒,法號顯奇,將原有的擴展道觀計劃終止,轉移在青雲觀旁興建佛寺,青山禪院建築工程到1930年才告完成。青山禪院與凌雲寺寶蓮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三寺法師(青山寺顯奇法師、寶蓮寺筏可老和尚和凌雲寺妙參法師)共約三年一度輪流傳戒,確立「三山開戒」模式。


歷任主持

  • 顯奇法師(1918-32年)
  • 筏可法師(1932-36年)
  • 了幻法師(1936-42年)
  • 筏可法師(1942-49年)
  • 達安法師(1949-64年)
  • 夢生法師

「青山十景」裡的「挹曉亭」、「香海名山牌坊」、「魚骨墦」、「青雲觀」、「杯渡像」、「龍骨巖」、「高山第一」、「韓陵片石亭」、「和合山門」、「一線天」及「物轉星移」,如今只餘半數尚有蹟可尋:




  • 「挹曉亭」處於青山腳下,於公元1932年建造,亭內有石椅石檯供觀光客休憩,亭旁有碑記。
  • 離「挹曉亭」不遠,有一座雄偉的石牌坊,於公元1929年建造,上書:「香海名山」,為前香港總督金文泰爵士所題,書法雄勁有力。牌坊內匾上書:「回頭是岸」,由六榕寺高僧鐵禪法師所書。牌坊有外聯一副及內聯兩副,分別是外聯「樓觀參差,清夜聞鐘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時返錫到中原」,為北洋政府要員梁士詒所題。內聯「遵海而來,杯渡情依中國土;高山仰止,韓公名重異邦人」與「岸泊屯門,幸我輩附韓子題名,卜異記山河並壽;亭觀海月,歎此地無坡公遊蹟,問何年笠履重來」,分別由前遺老陳伯陶伍銓萃所題[3]
  • 青山頂峰上,刻有「高山第一」的石碑,據考証為宋徽宗時代,居住在新界錦田的鄧符協先生游覽青山時,仿摹著名中國文學名家韓愈的字體刻寫。「高山第一」的刻石可惜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已告殘缺,直到民國初年才有人將之拓印重刻於杯度岩旁。碑後刻有韓愈的五言律詩4句:「兩巖雖雲牢,木石互飛發。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濤沒。」後人建有6柱六角亭,名「韓陵片石亭」,亭的北位附有「青山碑記」。
  • 「香海名山」牌坊不遠處有一個「魚骨墦」,於公元1921年建造。惟今墳碑崩爛,原為青山一景蕩然無存。
  • 經過禪院山門,拾級而上,「護法殿」屹立眼前。「護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門」,傳說會自動朝開暮合云云。後人認為自動開合之說可能源自它的門聯「淨土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 「大雄寶殿」後有小路通「荷花溪」。溪畔有一「龍骨巖」,巖內原放有龍骨化石一塊,傳說是史前恐龍化石。此恐龍化石現置於「護法殿」下,建有鐵籠保護,觀光客喜歡以硬幣投擲它來祈求好運。
  • 「大雄寶殿」後有石級登山,可到「杯渡巖」一睹杯渡禪師像及「高山第一」碑。
  • 而「杯渡巖」與「觀音閣」之間,有兩塊天然岩石,彼此的頂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攏;從下而上望,可見一線寬廣的天空。這星青山第十景,也是唯一天然景觀。「杯渡巖」前的曠地供奉一座宏偉的四面佛雕像


可惜擴展青雲觀

拆掉觀音殿與地藏殿

現只餘大雄寶殿



 



 



小葵也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