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螞蟻人生


 
螞蟻人生
 
 
 
螞蟻常被形容堅毅勤奮
 
以前長輩與老師教我們以牠惟學習對象
 
但夢想法是螞蟻一生
 
充滿著自私只為族群
 
不停在過份地去擁有
 
每天外出無間斷懾取
 
螞蟻窩過多物資浪費
 
人類太多這螞蟻人生
 
除所需外可付于他人
 
心中才是幸福與富有
 
生來本是....一絲不掛
 
去時亦是....一絲不掛
 
捨之得著更滿足愉快
 

 
 
 
 
 
 

 
 
佛使比丘尊者開示

「如何修習不執著?」
如果有人問起:「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不執著?」我們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話,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只是聞;舌頭嚐到味道時,只是嚐;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當心中生起念頭,例如某些不好的想法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為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嚐只是嚐,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這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所以當看到某個東西時,保持了了分明,別讓內心的煩惱迫使你去執著,培養足夠的智慧以了知什麼動作是正確、適當的,如果沒有必要做任何動作,就別理會看到的東西。如果想從看到的東西獲得某種成就,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讓「自我」產生,使用這種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且心中沒有苦惱。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嚐只是嚐,嗅只是嗅,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產生智慧,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產生愛、恨的「自我」。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為某比丘所作的開示。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沒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實際上,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時,都不會產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
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

 可以用什麼比喻『法』?」
佛陀說:「『法』可比喻為筏」,他用「筏」這個字是因為當時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解。
這個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它提醒我們,不應該去黏著「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傲地以為我是老師、學者或哲學家。如果忘記「法」只是個筏,將會引生以上的危機。
「法」是筏,是載我們到彼岸的工具,一旦抵達彼岸,上了陸,我們就不可能還愚蠢地背著筏。這在教導我們要以正確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為執著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處,我們就會用它互相誇耀、爭執,有時或許還用它來競賽呢!這一切毫無是處,只是徒然耗損精力罷了!「法」如筏,應該正確地應用於渡過河流。
「法」比喻為筏,「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不應該以它為唇槍舌劍而相互傷害;不可執著它,甚至已到岸、登陸了,還背著筏,不願放下它。「法」比喻為筏,還意味著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樣可以應用它。


 
敬請尊重原創者
轉載圖文需經同意
及注明作者與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